更新时间:2023-08-26 17:52
塔比之星(Tabby’s star),一颗不明原因剧烈变暗的恒星
KIC 8462852位在天鹅座,在天空中大约是明亮的天津四(天鹅座α星)和天津二(天鹅座δ星)中间,肉眼看来是北十字的一部分。KIC 8462852位在天鹅座ο1星(天鹅座31)南边,NGC 6866星团的东北边。虽然距离星团只有几个弧分,但他们是不相关的,该恒星距离太阳比距离星团要近。该星的视星等为11.7,因此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在没有光害的漆黑夜晚用5英寸(127毫米)望远镜就可以观察。
开普勒望远镜观察到的光度资料显示,该星的亮度有数个非周期性的小骤降,而且每次降低的强度是不一致的。另外还有2个大骤降约每750天会发生一次。这样的强度和非周期变化令科学家们相当困惑。如果有大量小型物体以“密集队形”环绕该恒星,那么产生的结果就会和开普勒观察的资料一致。
第一次主要骤降遮盖了该恒星15%的亮度,另一次则造成22%的下降。比较之下,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只会造成这颗恒星的亮度下降1%,这表示并不是一颗行星在遮挡恒星的光,而是某个宽度有恒星一半的物体。由于开普勒的反作用轮故障,2015年4月的750日周期性骤降并没有被记录;下一次观察会在2017年5月。
一般来说,如果有行星在围绕恒星运转,那么当它挡住一部分星光的时候,恒星的光变曲线会出现一个小坑,代表星光变暗了。通常这种变化是在1%的范围。然而,KIC 8462852的亮度变化幅度很大,而且完全没有规律。四年多来,研究者们最高时看到了15%和22%的深坑,分别出现在观测的大约第800天和第1500天。
“我们从没见过这个样子的恒星。”美国耶鲁大学的特贝莎·柏亚金(Tabetha Boyajian)说,“它真的是很奇怪。我们以为是数据问题或者是探测器的运动造成的,但这些都检查过了。”
柏亚金是研究KIC 8462852的领导者。她和同事们将“开普勒”的数据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结合,考虑了各种可能性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现象。
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有一篇论文来讨论种种可能的解释。除了设备或数据问题,他们考虑到的可能性还包括亮度的变化是来自恒星内部,或者是小行星带的尘埃造成的,抑或是行星遭到撞击激起的尘埃遮挡了星光。在这个假设情境下,来自周遭恒星的重力可能造成该星的奥尔特云里的彗星朝该星坠落。支持这个假说的证据是,距离该星132× 10千米(885天文单位)确实有一颗红矮星存在。但是,来自奥尔特云的彗星云气被重力扰动后,以椭圆形轨道近距离绕行恒星,并且有足够的数量造成该星22%的亮度下降,这个想法是受到质疑的。他们也一一排除了这些可能性。每个解释都与观测到的现象存在矛盾之处。比如,一些年轻的恒星确实会有奇怪的亮度变化,就像我们的太阳刚刚形成的时候,周围会有聚集在一起的尘埃,这些尘埃团可能会阻挡星光。然而,这样的恒星会有特定的红外辐射,但KIC 8462852并不是这样。其他的种种迹象也都显示KIC 8462852并不是一颗年轻恒星:它是一颗成年的F型恒星,有太阳的1.5倍大。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线探测卫星(WISE)在2009到2011年间曾对那颗恒星进行过观测,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那边发生了行星碰撞。随后,“开普勒”的观测就开始了,二者的时间间隔很短。在如此短的间隔里恰好发生了行星碰撞,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开普勒”必须是在对的时候看到了对的地方,才会刚刚好看到一批彗星从恒星的前面经过。
目前已经对该星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光谱仪和影像观察,也透过西班牙的北欧光学望远镜进行了光谱能量分布分析。如果这些环绕恒星的物体之间发生碰撞,那么应该会产生温暖的尘埃,并发出红外线光,但是目前并没有观察到任何超量的红外线能量,因此这些物体不可能是巨大行星之间碰撞产生的残骸。其他研究者认为行星残骸场的解释是行不通的,因为克普勒望远镜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机会非常低。
根据该星的恒星光谱可知,该星的亮度变化不可能是它本身的变化,即此星并非变星。因此,科学家提出了数个假说,假设有某些物体在环绕该星并阻挡它的光,但是尚没有一个假说可以完整解释观察到的资料。
此文明已达到II型文明阶段 我们还未达I型
天文学家杰森·莱特(Jason Wright)和其他研究该星的学者写了一篇论文,声称该星如果比它的位置和速度显示出的年纪还要来得轻的话,那它的周围就可能还有凝结中的物质。除此以外,他们也假设这些物体可能是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结构,好比说戴森球,这是一种假想的结构,先进的文明可能会在恒星四周建设这种结构体,用以将恒星发出的光转换成能量使用。
其他解释有仪器/资料的错误、易变的Be星、宇宙尘、伴星、具备原行星盘的年轻恒星、或是一系列具备环型结构的巨大行星。
目前来说,尘埃,宇宙彗星群,星际气体的假说成立的可能性很低。
在reddit上的相关讨论里,也存在大量反对外星人的观点。
2014年,柏亚金在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把数据拿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Jason Wright)看。赖特看到后也很惊讶,用他的话说,那些光变是“疯狂的”。
赖特本身在“外星行星和可居住世界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讲述“开普勒”除了探测外星行星,还有可能探测到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空间设施。
他认为,柏亚金给出的解释全都是“自然因素”,而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亮度变化是由外星文明造成的。他随后将KIC 8462852加入到了论文草稿中。“我们感到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观测目标。”他和同事们写道。
在早先的一篇论文中,赖特等人提出,如果一个文明建造了一个巨型空间设施,那么它们就会建造更多。这造成的效果就是,会有一批不同尺寸和运动周期的设施围绕恒星运转。如果这些设施最终完全将恒星围住,那么就形成了“完整的戴森球”。
赖特等人分析认为,从KIC 8462852光变的周期和缺少重复性来看,遮挡物是运行在一个很长的轨道上。光变达到22%,则意味着遮挡物的尺寸至少达到恒星直径的四分之一。
假如那些遮挡物真的是智能生物的杰作,那么根据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标准,那个文明已经达到“II型文明”阶段。在这个最早于1960年代提出的“卡尔达肖夫指数”中,文明根据其对能源的需求被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I型、II型和III型。
I型文明能够攫取邻近星球的能源;II型文明可以采集恒星的全部能量,戴森球是其中一种具体的方式;而III型文明已经可以作星际旅行,是能源方面的大师。在这种标准下,人类尚未达到I型文明的水平。
当前,并没有科学家认为“外星文明”对KIC8462852来说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解释。也许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现象完全来自自然过程。
“但是从‘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把资源用在最佳目标上。寻找天文异常是聚焦搜寻目标的一个合理化方式。为所有现象提供纯粹的自然解释,或者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努力用于天体物理上最无法解释的现象,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赖特这样表示。
最近,柏亚金、赖特,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ETI中心主任安德鲁·谢米昂(Andrew Siemion)已经在申请使用绿岸天文望远镜观测KIC8462852。那是一架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的直径1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如果1480光年外有技术文明,它们也许会发出某些可以被射电望远镜阵捕捉到的特定电波。
太空到底是否有生命,天文学家至今未有定论。近日有天文学家分析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epler Space Telescope)回传地球的数据,赫然发现太空中一颗恒星,有特殊的光波动,外有不明物质,驱使一众天文学家大胆推论,有外星生物正利用恒星的能量“大兴土木”,制造巨大的建筑物。
出现异常光波动的是恒星KIC8462852,它距离地球约1480光年,本身拥有巨大能量,热度和亮度都较太阳为高,一直是天文学家的考研对象。一众天文学家近日利用上述望远镜观测该恒星,发现它的外围有不寻常的光波动,亮度较寻常周期急跌8成,更有一大群不明物质围绕。
天文学家探究其中原因,初时以为这些光波动,只是数据回传错误,又或是小行星解体碎片,甚至是太空船活动干扰所致,但说法一一被推翻。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天文学家赖特(JasonWright)更大胆假设,认为有外星文明正蠢蠢欲动,偷取恒星的能量输出,建造巨大的建筑群。
赖特续指:“要作存在外星人这个推论,应该留待最后方提出,但这些(证据)确实像是人类期望已久的外星文明活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博耶赞(TabethaBoyajian)亦指,此情况非常罕有,她亦相信这些光波动与外星文明有关。
一系列奇异的光波动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进行解释,因此有理论指出,这可能是我们发现的外星人星际工程的证据。根据这个理论,当有一个巨大的物体通过恒星前方时,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微弱的改变,该方法也被用于发现系外行星,不过这次我们发现了不寻常的现象。暗示这可能是一个外星轨道建筑,运行在恒星周围的轨道上(即所谓“戴森球”)。KIC 8462852恒星系统距离我们1480光年,这个距离其实不算太远,但我们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抵达。开普勒望远镜从2009年开始就持续对目标恒星进行监视,寻找微弱的亮等变化,以此发现系外行星。这次公布的数据中,科学家发现了奇怪的地方,显然这不是一颗行星,恒星光信号波动的现象暗示有一个较大的物体通过了恒星盘面,有可能是外星人的能量站,或者说是超级油井。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系列的光波动目前仍然无法解释,耶鲁大学科学家Tabetha Boyajian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恒星信号,以为是探测器出现错误。但是检查之后,也没有发现问题,因此这个信号可能是真实的。如果这颗恒星被外星人利用,那么其周围会布满各种轨道建筑,以最大限度汲取光能。这就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改变,下降到原来20%的水平。该现象发现于2011年,每次活动呈现周期性,大约5至80天,这段光变曲线与其他恒星有所差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等机构也在推进地外文明搜寻,目前科学家建议我们应该寻找恒星周围的人造建筑。因为高级文明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恒星上取之不尽的能量是可开采的。如果某个恒星系统被先进的外星文明殖民,那么会产生大量的中红外波长信号,由此可发现外星文明。
2017年5月19日,备受关注的KIC 8462852又再度“开始运作”,科学家表示,它的光线就像两年前那样再度奇怪地变暗 ,而它不规则的光线放射则让人感到十分困惑。
这颗星星在星期五再次突然变暗,短短几天里,它已经减少了 3% 的亮度。